2)第255章 大巡礼 八 公共交通_1255再铸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看到周边的田野,如果是现代人乘坐,未尝没有一点野趣,但现在的人只会嫌风大。

  这种马车最多可以搭载十名乘客和五百公斤的货物,实用性很强,是木工组的拳头产品之一。

  现在张正义乘坐的这辆,车厢外面画了个猫头,还写了个阿拉伯数字“2”,坐席最前方马夫头顶的位置挂了一块牌子“中央西”,正是由建设交通部运营的公共交通马车。

  这个公共交通工程,其实最初是个军用项目,起源于早期安全部探讨过的一个“马车机动”计划。也就是给义勇队配上足够的马车,让他们可以快速地进行机动,从而实现战略的灵活性。这个计划当时并未收到重视,因为成本太高,而且当时基础设施太不完善,如果走荒郊野路,马车未必就比人腿快多少。

  但是随着东海商社在控制区内大规模修路架桥,尤其是平整的三合土大道出现之后,这个思路就有实现的可行性了。在这样的道路上,马车相比步行有绝对的优势,只要平均每五人配一匹马,就能实现一整个步兵营的快速机动,可以在两小时内从一个据点到达相邻的另一个据点,甚至能在一天之内从最东端的东海区到达最西边的高密,战略价值极高。

  这种客货两用马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设计的,两匹马拉一辆车就能运载一整个步兵班和大量的装备补给,极为合用。

  只是,这个方案仍然有不小的成本。一个步兵营,要配三十六辆马车七十二匹马,考虑到备用和冗余,还不能只设这么点,要是配上五个营,那得花多少钱?如果是战时,那成本再高也得搞,但是近两年没什么陆上威胁,备这么多马不是浪费吗?

  当然,这也只是一面之词,坚持认为战略环境险恶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增加战力的观点也是有的。两方争执不下之时,竟被建设交通部的意外介入给化解了。

  交通部的介入起源于又一件争执。

  从60年初开始,随着第一条三合土道路在东海-城阳工业区之间修建完成,配合原有的东海关-即墨和即墨-城阳两条夯土路,三点之间形成了一条三角形的闭合交通回路,交通部于是就动了在这条回路上运营一个公交项目的想法。

  但是,这个公交项目需要占用不少运力,大会不少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需求不大,收益覆盖不了成本,还不如继续让民间自行开展运输呢。

  争执不下之际,交通部注意到了安全部的机动计划,双方一接触,立刻一拍即合。

  机动计划的问题,在于平时马车闲置造成的浪费;而公交项目的问题,则在于购置马车的高成本。两者一结合,安全部可以转嫁部分维护成本,而交通部以低成本获得了马车的使用权,不正是弥补了对方的缺陷吗?

  于是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