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14章 技术交流会_重工崛起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朝阳对这种交流会一向感兴趣,技术交流本身也好,拓宽人脉也好,都是不错的机会。看了站张苗苗,他说:“反正年也过了,在家待着也没事,咱们去涨涨见识吧!”/p

  张苗苗也不知道为什么脸突然间红了,也一心想去,但点头之前还是看着老妈老爸说:“爸妈,那那我们就去一趟?”/p

  张连军说:“去吧去吧,机会难得吗!”/p

  张妈妈自然没有其他意见。/p

  翟厚才离开后,王朝阳通过电话跟刘芬明教授进一步了解情况,大年初六的早晨和张苗苗前往省城。/p

  上午十点多,在省图书馆里见到刘芬明教授。不出十五都是年,俩人向刘教授拜了年,刘教授带俩人进入图书馆坐好,首先介绍所谓的“技术交流会”是啥概念。/p

  技术交流会是大学每年都有的传统,并不属于正式会议,但其重要性却非常大。还记得上次见面时,刘教授说她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其实就跟这个交流会有关系。当时敲定的几个议题中,有两个跟精准测量有关,所以听完张苗苗的介绍她便着急回去构思解决方案。/p

  “这个会议的传统我一直都很喜欢,不像传统会议那样目的明确,也没有固定的出席人员,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提前找一些大家都觉得难度高且意义重大的议题,然后不设定任何约束地发散思维。”/p

  虽然只是泛泛介绍,但刘芬明教授的表情却显得激动,如同电影发烧友在极力向其他人介绍喜欢的电影一样。这位五十多岁的教授,说起这番话时,显得精神头十足。/p

  “会议要下午一点才开始,这里有几页资料你俩提前看看,中午跟我简单吃个饭,下午一起参加。”刘芬明道。/p

  王朝阳二人拿起那几页资料,简单看了下其中一页罗列的是本次交流会的议题,都是跟材料、机械、制造技术相关的课题。还有几页是刘芬明教授发表的论文。/p

  论文的题目是《光斑尺的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王朝阳第一眼注意到的是,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苗苗,第二作者是王朝阳,第三作者才是刘芬明。张苗苗对论文接触的不多,对作者名字的排序概念不敏感,但王朝阳却深刻了解其中意义。/p

  他对刘教授说:“刘教授太客气了,论文是您写的,没有必要把我和苗苗的名字写在前面。”/p

  刘芬明教授却习惯性地瞪眼:“难不成让我占你俩的便宜?”/p

  王朝阳笑道:“没那个意思。我和苗苗只是提供思路,论文出自您手。而且这篇论文中关于实际应用的部分,我和苗苗完全没考虑过,那些都是您的想法。”按照贡献度,您也应该是第一作者。/p

  “你错了。”刘芬明却一副不容置疑的表情,“实际应用部分,只是附属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