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3章九龙仓、金门建筑到手_重生资本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亨利.凯瑟克便在陈大老板的办公室里,借着电话给坐镇在公司的纽璧坚打了过去,让其派人过来国际大厦洽谈股份转让一事。

  依照陈逸手上的持股比-->>(第1/2页)(本章节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例,百分之二十置地股份,百分之十怡和洋行股份,前者置地公司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加上怡和自己持有的接近百分之三十的置地股份,置地公司这边算是彻底稳当了。

  至于怡和洋行那边,有了陈逸的百分之十股份加持,亨利.凯瑟克这边就能占据绝对股权优势,只要不出现意外,基本上也稳当了。

  有亨利.凯瑟克和陈逸两位老板亲自主导,整个交易过程非常的顺利。

  通过将手上百分之三十的置地公司和怡和洋行的股份出售出去,陈逸一下子从怡和手上获利高达二十六亿港币现金。

  通过这点,陈逸也算见识到了,怡和对财大气粗的一面,仅仅一个晚上时间,怡和就脸不红气不喘的拿出二十六亿港币现金。

  老实说,这一点他陈逸还真做不到。

  之前他为了从六大银行那里借贷三十亿港币,可是花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把自己整个身价都抵押出去了,才换的这笔巨额贷款。

  而怡和这边,对方恐怕几个电话就搞定了。

  果然,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九龙仓跟金门建筑两家公司,按照两家上一周的股价,两家公司总市值不到十亿港币。

  在去年股灾中,两家公司的股价跌的非常惨。

  当然了,相比较和记黄埔,从几十亿市值直接跌到现在不到两亿市值,九龙仓和金门建筑看上去还算好的。

  这主要还是有怡和这块招牌顶着,否则两家公司的市值,哪怕再跌一半也不是稀奇事。

  所以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就是这个道理。

  怡和四大洋行之首的名头,足以让一部分投资者保持理智,让金融银行对它保持信心,这就是大公司自带的隐形好处,也是第一跟第二第三的区别所在。

  这次陈逸从怡和手上获得了九龙仓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金门建筑百分之三十的股份,总共持有两家公司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

  两家公司四分之一的股权,陈逸仅仅只花了两亿出头就拿下了,相比较他从怡和那里获得高达二十六亿港币资金,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当然了,九龙仓和金门建筑价格低有低的道理,如果能够用这二十六亿换置地公司和怡和洋行,陈逸绝对不会犹豫,分分钟答应下来。

  之前收购九龙仓和金门建筑股份花了差不多六亿港币,收购置地公司和怡和洋行股份花了差不多十八亿港币,加上这次从怡和手上收回来的九龙仓和金门建筑股票花了二亿左右,一共加起来刚好是二十六亿港币。

  总体算下来,他貌似空手套白狼,一分钱没花就从怡和手上,收获了九龙仓(%)和金门建筑(%)两家公司大部分股份。

  之前他还害怕自己手里的三十亿现金不够用,现在好了,钱几乎没怎么花,就把两家公司拿下来,这一次简直是血赚。

  也不知道事情真相大白之后,亨利.凯瑟克会不会吐血,会不会提着刀子来办公室找他。

  ————

  :。: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