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64章 礼乐(加更)_1255再铸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出现的马克沁构型,因为这型机枪只需要一个枪管,而且靠后坐力自动完成抛壳、上弹、击发等一系列动作,使用更方便,射速也更快。但问题在于,以东海工业现在的水平,难以保证这套机械的可靠性,而且黑火药太脏容易堵塞枪管,即使没堵,强烈的发热也不好解决。

  所以他们又倒退回了19世纪中期出现的加特林构型。加特林是一种“外能源”机枪,没有利用后坐力,而是靠旋转一个外置的手柄去提供供弹、射击等所需的动力。它的标志性特征是许多根环形排列的枪管,发射之时枪管不断旋转,将源源不断的弹头喷射出去。

  从整体结构上来说,加特林比马克沁还要复杂许多,但它有多根枪管,那么平摊下来,堵塞和发热的问题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外部动力也能克服许多卡顿问题,更有可行性。最后折腾出来的结果,就是这型“礼乐”,采用六根枪管,适用经典的12-65步枪弹,用帆布弹带供弹,最大射速250发/分,全重82kg。

  这型重机枪在去年就量产了,但只赶上了大战的尾巴不说,使用价值还很被陆军质疑。在他们看来,它的定位很是尴尬,射速看着很高,但也就跟一个步兵排差不多,而且刚量产造价高昂,配备不了太多,对整体火力没有明显的增益。正面战场上不需要它——如果有敌人敢跟东海军正面对战,那么隔得远远得就被火炮轰散了,残敌也可以交给步兵解决,没有机枪出场的机会。如果是小规模作战,那它又过于笨重,不易携带,还得精心维护,真不如带一门步兵炮呢。所以最后陆军根本没采购太多,只配备了一批研究战术,也没在大规模战斗中露脸。

  实际上,历史上的加特林也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在当时的战术模式中没有太大的存在空间,不受重视。要一直到一战时期,壕沟工事遍地,远程火力解决不了问题,而机枪又改进得足够轻便可以配属给步兵使用,这种杀戮利器才大放异彩。

  而在此之前,机枪的主要应用场合是征服殖民地——这种速射武器使得列强的少量士兵就可以对付大量的土著,因而大大增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嗯,听着跟漠北旅现在干的活差不多啊。

  所以,海军就采购了一大批礼乐式机枪,装备给了漠北旅,反正海军有充足的机械师,维护起来也不费力。其中一小部分用于防守营地,其余的大部分都安装到了马车上,配属给了步兵用,虽说不能全体配备,但至少给外出的巡逻部队每班配上两门是足够的。这种机枪马车就成了一种可移动的凶悍火力点……正是以礼乐施以教化的利器!

  之前他们敢如此托大搞排级合成,实际上就是有这个凭依才这么大胆,虽然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