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1章 起点号_1255再铸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成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给东海商社买一条新船。明州造船业发达,随时有现成或者接近完工的船只出售,陈一成带着东海三人组去船厂转了一圈,很快相中了一艘四百料的福船。

  这艘船长约二十米,杉木制造,两头高,前后三根桅杆,其中中间那根是主桅,高度达到了十五米,前面那根艏桅只有十米,向前斜插着,最后那根艉桅则相当小,只是配合尾舵转向用的,属于典型福船形制,只要两千贯。陈一成看着有点眼热,想想自家原来那条船也有点旧了,干脆卖掉换新的吧,于是跟船厂一次订了两艘,还打了个九五折,划算极了。

  东海三人在明州人生地不熟,在陈一成的帮忙下才把带来的几样宝物出手,只卖了两千四百多贯,又根据陈一成的建议,买了些南洋香料和檀木带回去,总共也没多少。剩下的货舱全堆着陈家的货物,算下来陈一成送了这条船,不但没赔还赚了不少。

  当然陈家出的力也是最多的,主要是人力。光凭东海三人肯定是没法把船开回去的,他们在陈一成的指点下,去明州“人才市场”上雇佣了五个船工,这些人都只认钱不认雇主,只要给够薪水,别说去北地,就是去日本高丽都没问题。有了这五个船工,陈一成又把他那条船交给他家人操控,自己带了三个自家船工过来帮忙,才顺利把船开起来。

  这时候中式帆船易操控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个位数的船工就能成功操控一艘船,要是换了同级别的西式软帆船肯定是做不到的。

  两艘船乘着南风一路前行,经过海州的时候,这里相比去年又大变样了,不少因战事而流离失所的流民聚集在此,陆平和许嵩涛挑了十二个懂操船的和会点手艺的,让他们洗干净上船一起走。

  之后顺利到达了胶州,陈一成指挥船队在大沽河东岸的码头上停下来,码头上的税吏看到陈家的旗号,笑盈盈地迎过来。陈一成也很上道,就算是熟人也照样塞红包,然后让人把早已准备好的货物交给税吏带走。胶州这边入关也是收的实物税,而且并没有像南宋那样还要装模作样“和买”一下,税吏大部分还算好说话,抽税比例并不高。

  这时候东海人才知道胶州码头居然也是分势力的,西岸码头由姜思明家经营,东岸码头由李应家经营。按理说这种多头管理会造成管理混乱,但实际上两家相互竞争,不断降低入口关税,却在事实上促进了胶州海贸的发展。要知道,当年李应之父李福垄断经营胶西县的时候,可是对入口货物征收高达50%的实物税呢,现在却降到了10%的水平,可以说非常优惠了,像陈家这样跟李应关系深厚的,更是象征性交一点就行了。

  帮陈家卸完货物之后,归心似箭的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