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6章 大变局_1255再铸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史上,他正是瞅准了这个机会,正式投靠了宋朝,举旗造反。不过,他其实是误判了形势,认为忽必烈讨伐阿里不哥必然是个旷日持久的征程,所以并不急着行动,而是想等着大军走远一些再发动,所以直到62年正月底才把在燕京做质子的儿子李彦简接回来,二月初才正式起事。

  但是实际上,忽必烈的大军在十月份集结,十一月就跟阿里不哥打了一仗,凭借在汉地锻炼出来的汉军精锐,轻易地胜了一场。不过阿里不哥也没伤到元气,只是率部下逃走了。按照草原上的规矩,这就到了冬季,不能打仗了,所以忽必烈也把军队收整到开平和燕京附近,准备过了冬天来年再战。

  结果,大军一回家,正好就遇上了李璮造反,于是顺理成章就拉了过去……

  后来李璮被围困在济南城,没几个月就兵败投水了,各地蒙军在他身上好好刷了一番战绩。翻翻后世的《元史》看看,列传里的元初人物有一大半都曾经在征讨李璮时立过功,也是没谁了……

  东海人对这场战役不可能了解到每一个细节,但是大体流向还是能归纳出来的,所以一边在暗中备战准备做个渔翁,另一边也在游说李璮早些发动,趁忽必烈反应不及的时候先打一个好点的战略态势出来。

  李璮部分接受了这个说法,开始提前备战,收买军械、准备粮草。但也没太早发动,因为冬天山东主要河流都封冻了,蒙古铁骑可以长驱直入,这样他怎么应付?所以一直等到年底,暗中筹备完全之后,才如离弦之箭突然大举行动起来。

  ……

  1262年,1月3日,淮河北岸,涟水。

  “腰刀首帕从军,戍楼独倚间凝眺。中原气象,狐居兔穴,暮烟残照。投笔书怀,枕戈待旦,陇西年少。欢光阴掣电,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调。

  世变沧海成田,奈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

  涟水北城中,原先的李璮府邸里,李庭芝对着墙上用草书写就的诗词,朗声读了起来,读到精彩处,不禁喝起了彩:“好啊,好一篇《水龙吟》!没想到松寿兄胸有大才,实在让在下佩服,佩服!”

  虽然他嘴上这么说,但是其实却在腹诽:陇西?陇西个鬼啊,你这辈子就没去过泰山以西的地方吧?非得提上这么一句,不就是想攀附李唐吗?野心还真不小啊。不过真论起来,你不是连姓李的都不是吗?(江湖传言,李璮并非李全亲子,而是李全好友、时任宋淮东制置使的徐晞稷之子,过继与李全)

  李璮此时未着盔甲,而是穿着一件江南风格的长衫,手拿折扇,听了李庭芝的夸赞,也不自得,微微笑道:“见笑了,只是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