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品相关(一)_猎杀鬼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中国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列强的入侵,使清朝更加雪上加霜,政治、经济、阶级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可以说,此时的清朝统治内外危机,日薄西山。

  朝鲜问题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推翻了保守派政权。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清军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声讨乱党,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不甘心的日本,又于1885年春,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多次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不亚于清政府的海军力量。

  此时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军力有所提升,不禁妄自尊大起来,根本没有忧患意识。北洋海军自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慢。而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甚至挪用大批军费,罔顾国防。

  失败原因清朝军队所以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就内因而言,可以说上自最高统治者,下到普通士兵,都存在着严重局限性。

  统治腐朽,无忧患意识,这是最高统治集团的问题之一;军事思想保守,指挥作战的能力差,甚至军官的贪生怕死现象存在,比如叶志超统帅的弃城逃跑;清军战斗力差,军事素质低,没有强烈的爱国牺牲精神;袁世凯说:“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张之洞说:“德国陆军之所以甲于泰西者,固由其全国上下无一不兵之人,而其要尤在将领营哨各官无一不由学堂出身。”

  清朝军备落后,国防松弛;就海军而言,其首脑部门而言,缺乏专业军官,多出身于外行,训练水平低下。战争中又缺乏配合,各自为战,更缺乏与路军协同作战意识;南洋福州水师,成了中日海战的旁观者,坐视北洋水师覆灭。

  整体而言,中国军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防军。李鸿章的美国顾问毕德格曾说过:“中国素不以与外国战争为事,其兵皆散布各省,由各督抚主政,兵部堂官并无调度会合之权。兵散则力分,故不能与外国争锋。日本改用西法,陆军、海军皆归部臣节制,故能通力合作,积健为雄。此中、东所以异也。”

  总之,此次战争清朝失败,主因并非武器装备,而是在政治制度、官兵素质、近代战争的理念等方面。(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