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七章 对明末问题的一些思考_大明崇祯:开局启用阎应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骨,但也不得不承认他很清廉。

  同样东林系里清廉的官员也很多。刘宗周、黄道周、姜曰广、瞿式耜、陈子壮等数不胜数。

  历史上崇祯末期担任户部尚书兼大学士的方岳贡家贫如洗,清廉程度不比海瑞差多少。

  在一个真正腐败成风的官场里,这是很难想象的。

  反之,看后金方面的记录,是真正各级官员都腐败。

  后金汉奸给皇太极的奏疏里就说过收税官吏,无不昔贪而今富。

  一些明末清初的亲历者,比如叶梦珠的《阅世编》也明确把明末官场风气和清朝统治时的官场风气做过对比。

  结论是明末官场更清廉,官员更受舆论约束,而清朝建立统治后是真正意义上的腐败成风,贿赂公行。

  当然朱由简觉得自己的想法也未必一定对,究竟如何,还需要在这个时代看得更多。

  一想就想远了,朱由简拉回自己的思绪。

  黄道周在清军入关下江南后,抗清而死。

  气节方面是没话说的。

  让他去监督酒税征收,不必担心有贪污受贿之类的事情出现,遇到权势反对,他也不会畏惧退缩。

  而且征收酒税,触犯许多既得利益者。

  难免会有人造谣构陷负责征收酒税的茅元仪和下层执行人员贪墨不法

  黄道周作为清流领袖,由他负责监察,结论更有公信力。

  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污蔑诋毁,减少征税阻力。

  这比起让亲信太监来征税要好得多。

  人各有作用,关键是要用对地方。

  唇枪舌剑半天,总算办成了一件事。

  朱由简长长出了一口气。

  但还有事情必须做。

  朱由简拿出辽东巡抚毕自肃的奏疏。

  宁远欠饷,军情骚动,形势危急。

  朱由简命户部和兵部先凑出十万两银子,急速解送至宁远救济。

  另外积欠七十八万两银子的饷银,也需想办法筹处。

  另外催促内阁拟旨,内容是保留王之臣蓟辽督师,让其恪尽职守。

  其实在上朝之前,朱由简已经派锦衣卫快马驰赴山海关,去见原蓟辽督师王之臣。

  通知他袁崇焕被抓入狱,让王之臣继续留任督师一职。

  同时要王之臣带上周文郁,火速去宁远与毕自肃会合,消弭可能的兵变。

  锦衣卫携带了一份名单,上面写着:

  “杨正朝、张思顺、伍应元、田汝栋、舒朝兰、徐子明、罗胜、贾朝吹、刘朝奇、邹滕、王显用、彭世隆、宋守志、王明、宋仲义、李友仁、张文元。”

  命王之臣将杨正朝、张思顺斩首,将其他人押送至甘陕边地卫所。

  这些人里杨正朝、张思顺领导兵变,却在事发后,被袁崇焕引诱出卖其他参与兵变的头目以求自保。

  真实的历史里,袁崇焕饶了杨正朝、张思顺,把被两人出卖的的其他兵变头领斩首。

  朱由简却反其道行之。

  在他看来,能在兵变中被推举出来的。

  必然是士兵群体里更有胆量,也是公认有能力和威信的人。

  这些人放在合适的地方,未必不能起到好的作用。

  把这些人全部杀了,是浪费人才。

  杨正朝、张思顺既引导叛乱兵变,又出卖同伙,没有信义可言,应该杀。

  而其余人,乘他们没有事发,调离宁远军队。

  不仅如此,朱由简命令伍应元等十五人在甘陕等地卫所招募挑选兵卒。每人各自招募一队人马,每队三百人。

  在当地训练半年。

  半年后汇聚在一起比试。淘汰五队,保留十队。

  被淘汰的领队抽签决定是流放海外极远之地还是当场斩首。

  朱由简相信王之臣会按他的嘱咐执行的。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