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0【辽东】_梦回大明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是为了防备海上倭寇。

  如今,金州卫指挥使,伙同麾下各千户,整天忙着走私大业。他们悄悄扩建造船厂,方便走私商船停靠修补,顺便跟这些船队搞贸易。

  至于盖州地震,真如那商人所说,情况已经非常严重。

  指挥使、千户以下武官,扔掉印信逃跑三十多个。连当官的都活不下去,普通士卒就更别提了,好几个卫所逃得干干净净。

  太监干的好事儿!

  明代军屯,一部分留为己用,一部分上交卫所,一部分上交国库。

  上交那部分,谓之“屯田子粒”,而且实行“包赔制”。即遇到水旱蝗灾,粮食收成不好,朝廷让军官包赔,军官让士卒包赔,赔不起就只能选择逃亡。

  盖州估计早被太监霍霍得不轻,去年又遇到大地震,接着又是雪灾和旱灾。太监还勒令包赔子粒,士卒扛不住先跑了,军官扛不住也跟着跑了。

  堂堂盖州卫指挥使,正三品武官,居然交不起粮税逃跑了。你能信?你敢信?

  嗯,也可能是士卒将官跑光了,指挥使怕担责任掉脑袋,干脆丢下将印一走了之。

  王渊走到邻桌,抱拳道:“在下王猛,顺天府生员,与诸位同窗游学各地,这次打算去辽东领略东北山川。可否并桌一叙?”

  “王相公请坐。”两个商人非常热情。

  让店伙计把桌子并到一起,王渊又加了两个菜、一壶酒,主动帮忙倒酒道:“敢问两位尊讳?”

  “不敢当,”其中一个商人说,“在下姓刘,刘竟成。这位是曹兄,曹贵。”

  王渊笑道:“原来是刘兄和曹兄,刚才听说盖州之事,那里的军士真跑完了?”

  “可不是嘛,”刘竟成感慨道,“连续几年遭灾,谁扛得住啊。更倒霉的是,辽东镇守太监,与那盖州卫指挥使有私仇。是上辈人结下的仇怨,这回算是逮着一起报了,可怜整个盖州军士跟着遭殃。”

  “原来如此,”王渊又问,“两位做什么生意的?”

  曹贵说:“运些皮草、药材入关,小买卖,不值一提。”

  刘竟成说:“我在辽东弄了几百亩地,专门种粮食,顺便也倒腾些货物。”

  “大生意啊。”王渊说。

  “小买卖,小买卖。”刘竟成谦虚道。

  军屯制度衰败之后,屯田大量抛荒,于是朝廷招商垦荒,只要种足了粮食卖给朝廷,就能获得相应数量的盐引。

  这种做法很先进,但在北边也败坏了,反而在东北商屯种粮还能赚钱。

  辽东土地真的肥沃,在永乐朝时,辽东根本不需中央拨款。自己供应粮草绰绰有余,不但上交中央,还要负责支援奴儿干都司的粮草。这里还有三大铁厂,自己造枪造炮,又能自己造船和产盐,可谓一方福地!

  用一位明朝大臣的原话来说,辽东“田人富谷,泽人富鲜,山人富材,海人富货,其得易,其价廉,民便利之。”

  搞成现在这副模样,纯粹是体制给闹的。

  整个辽东实行军管,大部分汉民都是士兵(或士兵家属)。发展到现在,士兵几乎成为农奴,宁愿逃进山中当野人,都不愿世世代代给朝廷种田。

  辽东的败坏,比其他边镇更甚!

  因为其他边镇,土地相对贫瘠,而且面临蒙古压力,太监、武官再怎么贪腐,都还不敢搞得太过分。而辽东呢,只需面对朵颜三卫和女真,这些敌人都是不成气候的弱鸡。再加上土地肥沃、财货丰厚,太监和武官简直往死里贪。

  满清能够做大,别怨什么小冰河,也别怨什么东林党,归根结底的核心问题在于武官!

  自成化犁庭之后,辽东武官就“死”于安乐。因为没啥外部压力,疯狂剥削治下士卒,军屯抛荒面积逐年递增,史书里到处都有“某某役使军士”的记载。

  啥叫役使军士?就是把士卒当奴仆使唤,别的地方顶多役使几十上百,辽东这边动辄就是役使上千,甚至是数千!

  这才明代中期啊,辽东的太监和武官,就敢几千几千的把士兵变成农奴!

  大明最终在辽东爆雷,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