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章 大舞台_国潮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京城集邮者们心目中的“圣地”了。

  这就是1955年1月,邮电部在故宫东翼的东华门77号成立的国家集邮总公司了。

  从建国起,这里就是民间藏家私下交易最频繁的场所。

  “运动”中曾一度关门,1978年7月又重新开始营业。

  而当此地重张时,集邮爱好者们的热情就像井喷一般的爆发。

  每当新邮发行的当日,集邮公司的营业柜台前就挤满了人,会引发抢购新邮的热潮。

  柜台里面除了摆放一些新近发行的邮票以外,还会同时摆放些“运动”前和“运动”时期就已经发行的邮票。

  这些邮票一样会勾起集邮者的购买欲望。

  也许是集邮热忱被压制得太久的原因,人们哪怕走出集邮公司的大门,也长久不愿意离开。他们会集结在集邮公司门口,三三两两,低声密语,彼此交换着关于邮票的所有信息。

  这些人之间有知识份子,有工人,也有干部和学生,还有一些社会闲散人员。

  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来自京城的四面八方。

  但是到了此地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集邮爱好者。

  至于这些人聚集在邮票公司门口,无非有两个目的。

  一是交换信息,增长邮票知识。

  二是互换邮票,丰富自我的收藏。

  他们当中有些是相识已久的集邮同好,也有些是新认识的朋友,

  但是每个人的集邮水准肯定是良莠不齐的,每个人的收入水平更是千差万别。

  有些人为了丰富收藏急于购进一些邮票。

  另一些人由于机缘巧合,手上会有一些富余的邮票。

  偏偏在改革开放最初的时期,人们是耻于谈钱的,而是把集邮视为单纯的文化活动。

  用邮票交换邮票还说得过去。

  但如果一手交钱一手货,那就会被别人在自己的额头上贴上“唯利是图”、“庸俗市侩”的标签。

  实际上,去年宁卫民不用为生计发愁之后。

  为了买猴票,他就接长不短的到国家集邮总公司这儿溜达过不少次。

  他最早六月份过来“朝圣”的时候,集邮总公司门口的自发市场,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情况。

  当时,大多数集邮者们交易还相当纯粹。

  交流的潜规则,是来集邮公司要带着两本“机动”邮册。

  一本插着显示鉴赏水平的邮票,另一本插着可以与别人交换或转让的邮票。

  真的是只换票,不卖票。

  他只不过是好奇的询问了几种票的价钱,就处处横遭冷遇,没什么人愿意理睬他。

  但是正因为用邮票交换邮票的局限性很大。

  越来越难以满足集邮者们急于提高集邮水平的愿望。

  尤其没法满足一些比较富裕的人渴望拥有珍奇邮票的愿望。

  所以后来就开始从这些集邮爱好者当中,游离出来一部分人。

  他们专门囤积一部分集邮者特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