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百零八、不服气_大宋不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他们渴望的军功,没想到被小妹给夺了去。

  岳飞看出了他们俩的心思,说道:“你们放心,以后有你们的仗打。”

  岳云心中一喜,赶紧给岳飞斟了一杯酒,问道:“父亲是要被重新启用了吗?”

  岳飞抬起酒杯一口干下,说道:“哪有那么容易。这次为父能不能启用,还要看你那好妹夫,在应天府能捅多大的篓子出来。”

  在战略大师的眼中,李申之的那点布置压根就不是什么秘密,他们全都能猜到李申之到底想干什么,只是猜不到李申之会具体怎么干。

  因为李申之的那些布局,在他们眼中是必败的场面,而他们偏偏又相信李申之能赢。

  至于赢多大,也就是岳飞口中的捅多大篓子,他们就看不懂了。

  张宪说道:“岳父对申之这么有信心吗?”

  岳飞摇了摇头,苦笑一声,说道:“没信心,又有信心。”

  ……

  应天府,校场。

  岳银瓶继续着自己的战略战术宣讲会。

  按照李申之的说法,以后在选拔军官的时候,会将一些考核内容当做硬条件。

  比如说识字率,比如说对战争的复盘能力,比如说对假设战局的分析和研判,书面作答。

  文人为什么鄙视武人?还不是因为武人不读书。

  武人不读书固然不对,但以文御武又何尝不是乱弹琴?

  一个连士兵每天需要吃多少喝多少都不知道的人,让他领兵上战场,能指望他把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出几成?

  其实他压根不在乎部队的战斗力能发挥出多少,他只要保证部队不出乱子,就是大功一件。

  在和平时期,这样做或许不会有大问题。

  可现在明明是乱世,在搞以文御武那一套,就是自寻死路。

  既然不能硬逼着武人去读书,那就诱导武人读书。

  咱不逼你读书,但是想一级级地往上攀,除了军功之外还得念书,得懂兵法,得懂得李申之给他们灌输的那一套套的理念才行。

  不想学可以,那就当一辈子的大头兵好了。

  岳银瓶不希望自己麾下的人被淘汰掉,想让他们全都当上大将军,于是便强逼着他们开始读书,开始学着做战术分析。

  除此之外,李申之还给岳银瓶布置了一项任务:选兵的标准。

  自古以来,当兵都是有标准的,只可惜到了宋朝却被废弛。

  宋人为了避免内乱,想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决策,结果导致了冗兵成为了朝廷巨大的负担。

  每当遇到灾荒时,宋人便将流民全都收拢起来,让他们当兵,吃皇粮,进而避免了流民捣乱的可能。

  内乱的确是消除了,但也直接导致了两个更加恶劣的后果:冗兵对国家财政的巨大消耗,和军队战斗力的直线下降。

  到后来,这些军队不仅不上阵打仗,甚至纷纷沦为了朝廷勋贵们的家奴。

  朝廷花了大笔的钱,最后便宜了一帮子蛀虫,这样的朝廷怎能不亡。

  而李申之想要做的,就是重新建立选拔士兵的标准。

  按照他的思路,标准至少分为两个层级:其一为普通士兵的选拔标准;其二为精锐的选拔标准。

  自古以来流传于世的选兵标准,都是以精锐的选拔为主,比如战国时期吴起训练的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这是一项体能标准,士兵需要穿重甲,带硬弩,五十只弩矢,三天口粮,一柄长兵器,一把短兵器,半天走一百里抵达制定地点之后,依然可以立马投入战斗。

  达到这样标准的魏武卒,即便放在现代,只要花上十分钟教会他们打枪,他们依然是精锐中的精锐。

  精锐自然有精锐的待遇,凡是能选入魏武卒的队伍,直接进阶成为地主阶级。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锐,吴起才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余平”的傲人战绩。

  时过境迁,李申之对军队的认识必然比不上岳银瓶、张牧之这些人。

  选拔士兵标准的制定,也就交给了岳银瓶。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