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六四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担心影响他们的生计。

  但对煮盐来说,则是要面对不断有人跑路的情况。

  这几年其实更加严重,伴随着下南洋在黄淮地区展开,而劝君莫要下南洋的感叹还没有流传开,大量的盐户是偷着往南洋跑的。

  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需要考虑会不会影响“小民”生计。

  反倒是可以用最简单直接的手段,上演一幕“大工场挤垮了个人手工业、使得他们沦为赤贫的无产者”的过程。

  恰好,能够极大提升生产效率的蒸汽机等,又不是私人小户能够买得起、用得起的。

  同时,作为大公司,可以多生产一些存量,只要朝廷监管到位。

  相对分散的小户来说,大公司,如同松江府的那些垄断集团一样,其实更容易被监管。

  朝廷定出的卖盐价,理论上是有利润的。只是那些小盐户一方面要靠薪柴煮盐增加成本、一方面又饱受盐商“收盐压价、买柴涨价”的盘剥,是以难以赚钱。

  所以,如果能够实行改革,既可以保证承办的公司有利可图,又可以压低两淮盐的价格,从而驱赶川盐入楚、粤盐入湘的问题。

  同时,既然朝廷要改革,要从盐引盐纲法,改革成盐票法。

  那么,按票纳税,也可以达成盐业生产后朝廷的目标:收税。

  大公司是可以压低成本的,而晒盐又是需要场地的,所以私盐只能选择继续煮,比较隐秘嘛,这又是必然无法竞争过采取了新技术的大公司的。

  要么破产,去南洋种植园。

  要么破产,去盐场当雇工。

  要么破产,去要饭。

  没有第四条路可走。

  朝廷要做的,就两件事:检查盐的质量、按照盐的数量收税。

  除了这些和盐业直接有关的因素外,刘钰还说了其余一个和盐业似乎关系不大的好处,或者说是规划。

  切入点玻璃生产,而之所以由此切入,因为这几年玻璃生产也是朝廷的重要税源了。

  玻璃生产考虑要先考虑市场问题,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玻璃的销量年年提升。玻璃这玩意儿运输起来,比瓷器还麻烦,经不起海上的风波巨浪。

  所以,最好是在苏南地区直接投产一些玻璃生产厂。

  朝廷是支持玻璃产业发展的,因为每块玻璃出厂之前,就会缴税。

  而且,朝廷控制着处在北边的、科学院承办的新式的制碱厂。

  从源头上控制了玻璃产业的上游原料,这就使得玻璃业虽然是商人经营的,但却没有逃税的空间——多少碱,对应多少玻璃,这和盐业之前根据柴禾数量来推断是否有私盐,是一样的道理。

  玻璃制造,又需要大量的煤,或者烧柴也行。

  苏南地区的柴价很贵,人口众多,那里又没有大煤矿,城市化率相对别处又高,柴价自然贵。

  除了玻璃制造业,苏南地区的一些新兴产业,也都开始使用蒸汽机。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