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零七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_逆水行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挠着头:“我如何就没想到,如何就没想到,书还是读得太少了!”

  宇文理见着萧瑀如此表情,嘴巴一张一合也不知该说什么,对方至少还能后知后觉,他甚至连杨司马用典所指是什么都不懂。

  我还是读书读得不够啊!

  讲台上,杨济高声质疑着:“请问先生!东周时《尚书·泰誓》中武王未说‘同德度义’,为何梅赜所献《尚书·泰誓》却以其为武王言论!”

  “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做旁例,莫非先生认为《左传》有误?”

  刘炫闻言表情一凝,原本还算严密的防线瞬间出现裂痕,他一时间无法回答杨济的质疑,并非因为不确定《左传》的内容,相反,是因为他确信《左传·昭公二十四年》里的内容,确如杨济所说。

  同德度义...我...我居然疏忽了这一点!

  杨济的进攻还没完,接下来是质疑《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质疑《大禹谟》中“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质疑《大禹谟》中“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之文。

  面对着质疑,刘炫不停作出解释,然而他的解释虽然勉强让人接受,但气势上已经渐渐被杨济压制,辩论接近白热化,听众们听得鸦雀无声。

  许多人已经跟不上两位的辩论节奏,双方引经据典,听众们手上没有书,又没有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听着听着已经没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跟着双方的思路走。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用来形容听众们此时心中所想再合适不过,然而对于讲台上的听众来说,不合适。

  郑通、张轲和章华,在保证记的同时依旧能保持独立思考,因为他们对许多典籍已经烂熟于心,虽然有些吃力,但还是能勉强跟上辩论双方的思路。

  更有一人游刃有余,那就是负责主持的刘焯,他在一旁听着听着入了神,不住的点头。

  寒窗苦读那么多年,已经变成了人形图书馆,所有看过的书籍,他们都已牢牢记在心中,刘炫能做到,刘焯能做到,所以他们是天下闻名的“二刘”。

  作为距离最近的旁听者,刘焯每听到一句引用的典故,脑海里立刻浮现相关内容,他现不光好友刘炫所言一字不差,杨济所说也无错漏之处。

  他,到底花了多少年来研究《尚书》啊!

  刘焯看着年约三十出头的杨济,心中有些错愕,以这位如今的言,要有如此凌厉的质疑,按说应该读了数十年的书,可是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么年轻的杨济能做到如此地步。

  多了少年了?多少年没出现这种情况了?

  大概只有当年求学之时,光伯才会如此左支右绌吧…

  刘焯如是想,又看了看杨济,他和对方接触较多,却从未见其谈论经学,如今杨济的表现,担得起“不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