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_大明第一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些笔记,说赵宋多么繁华,多么了不起。只怕大明再有一百年,也赶不上宋代。

  但是稍微推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事情根本不靠谱。

  这些笔记,大约都是文人士大夫记录的,他们是受到偏爱的,普遍有钱……又到了汇集天下财富的东京汴梁,花钱享受,自不必说。

  可是在感叹他们的好日子之余,是否想过,那些给他们提供便利的车夫,厨娘,小厮,甚至是青楼的姑娘……这些人到底如何呢?

  又有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留下一份笔记,记录他们的生活呢?

  貌似还没有。

  其实这事情也不是无从下手……只要能算出几项基本的数据,就能得到一个直观的结论。

  比如历朝历代,亩产多少粮食,分配到人头上,又有多少?分配是否平均?

  不过就在这些数据上面,也时常会出现严重偏差。

  比如有些专家,根据史料的某一条记载,得出亩产两石,甚至四石的荒唐结论,最后推出大宋朝人均粮食一千四百多斤的惊世骇俗成果,简直可以让人笑掉大牙。

  在没有农业技术颠覆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的亩产并不高。当然不排除有亩产两石,甚至更多的情况,但这个绝对不能当做平均值,更不能天真以为,年年都这样。

  因为土壤肥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连续耕种之后,必须要休耕。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靠天吃饭,气候也是不断变化的。

  也不用说别的,仅仅是旱涝变化,就足以严重影响粮食亩产……如果某一年高温持续几十天,都能把庄稼晒死,这一季就要减产,绝收。

  如果不考虑这种情况,就直接计算平均数值,那就是脑壳坏掉了。

  而根据张希孟多年的观察,如果能保证灌溉的情况,十年平均亩产,能稳定在一石五左右,如果没有灌溉,平均下来,一年可能连一石都没有。

  这就是历代的大概情况,几乎没有例外。

  宋代的精耕细作水平,或许更高一些,但是宋代农田有限,土地肥力流失,亩产究竟有多高,还真不好说。

  反正你要说大宋能比唐朝还厉害,未免胡说八道了。

  胡俨和张希孟聊这些事情,倒不是为了单纯黑宋朝,只是想探讨出一个评价标准。

  以现在的北平为例,折腾了这么多年,到底和中原其他地方比起来,有什么进步?应该用什么标准衡量?

  如果真的一无是处,什么都不行,那也不用费力气折腾了,干脆洗洗睡了算了。

  不得不说,像胡俨这种天才人物,经过张希孟的指点,发挥自己所长之后,确实相当了得,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张希孟笑道:“我也很期待你的成果……农业,工业,粮食,布匹,燃料,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拿出一套标准出来,全面评估各地的治理成果,好就是好,坏就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