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_大明第一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每年也要增加几万人的规模。再有朱家军攻城略地,要不了多久,占领的地盘还会更多,在均田之外,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兴教化,培养人才……算起来,你们运气真不错,往后的生意增加百倍千倍不止!”

  这几个商人听着都懵了,不会吧?这饼也太大了!

  会撑死人的!

  而且给普通士兵文房四宝,学习认字,又到处大兴教化,建立学堂,怎么看都不现实,这要多大的手笔啊?

  张希孟看出他们的疑惑,他只是淡淡一笑,不做更多解释。

  风口来了,机会给你们了,抓不住又能怪谁?

  其实像张希孟这么搞,不培养人才,是绝对行不通的。

  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必须要成百上千,成千上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甚至要把全国的识字人数提高到千万级别。

  没有庞大的识字群体,哪来那么多的官吏可用?

  不说别的,均分田亩,核定税赋,还有征收商税……哪一样不需要大量的人。

  历史上老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占据一地,然后征召当地贤良,授予官职,管理地方。

  像刘伯温等人,就是他打到了浙江地区,这帮人才投降的。

  早期的这帮文官,还真是牧守一方的典型,一旦在某地为官,下面的书吏都是他们自己挑选的,也都听他们自己的。

  老朱就算有天大的精力,也没法微操到县衙门的用人……而这些人又往往随着主子,鸡犬升天,占据关键位置。

  不光武将一呼百应,早期的文官也有这个本事……空印案,郭桓案,之所以会牵连那么多,砍的就是这些爪牙,斩草必除根,这就是老朱的风格。

  有人会觉得朱元璋残忍,有人觉得痛快。但不管怎么说,老朱不是疯子,他做事都是有自己的考量。

  张希孟给了老朱另一种选择,那就是不遗余力,培养自己的人才,成千上万培养,在军中,在民间。

  借着均田的机会,争取让更多的农家子弟入学,读书入仕,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

  还是那句话,如果只是单纯分田,不动员百姓,不教化人才……等过了几十年,均田维持不住了,苦心经营的一切都会崩溃的,到了最后,甚至没人替你说话,种种正确的政策,也会被泼上无数的脏水,黑白不分,是非混淆,明朝历史,那么多的争议,就是源于此。

  话语权太重要了!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跟张希孟是高度一致的,老朱读了这几年书,连诗都会写了,那水平也提升极快。

  “真没有想到,拿下了宣城,还掌握了笔墨纸砚之乡,从此教化士卒百姓,就方便多了。”

  张希孟一笑,“主公所言极是……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什么事?”

  “宝钞!”

  老朱还是怔了怔,他对货币这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