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章 碰撞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面,在竞争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他们有一个天然短板,那就是南洲的开发,一开始绝对离不开军队的出力。

  现在可没有树挪死,人挪活的说法。

  所有老百姓,只要还有一口饭吃,绝对不愿意背井离乡。

  大明想要往南洲大肆移民,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看着所有人在朝会上争的不可开交,朱棣也无可奈何,朱瞻基除了感觉非常热闹,更能感觉到如今的各个阶层其实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勋贵被朱元璋杀了一大批,现在的这些人虽然有一些小心思,但是依旧忠诚皇室。

  底层武将们依靠勋贵代言,想要获取利益,但是也都是在河里范围之内。

  文官们如今也没有形成固化的阶层,他们虽然一直想要争取更大的国家管理权力,遏制兵权,但是目前紧紧依附皇权,才能压制兵权,目前并没有异心。

  至于宦官们,他们是皇室最亲信的私人势力,不可能脱离皇权这棵大树生存,更不用怀疑他们的忠诚。

  虽然有争执,有斗争,但是这些都在可控的范畴之内。看到这一幕,朱瞻基的心里其实非常欣慰。

  这是蒸蒸日上的大明,这是万众一心的大明,这是最好的大明。

  这一日的争吵到了最后依旧还是没有一个定论,但是看到朱棣也拿不定主意,所有人都非常满意这个结果。

  朱棣的左右为难,正说明了朱棣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朱瞻基在这样的场合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不要说他这个太孙,就连朱高炽这个太子,不是朱棣让他发言,他也没有议事的权力。

  他也乐的清闲,看了两天热闹,主动要求退出了朝会,因为他要清点这次出海的收获了。

  这次大明的下西洋,是最大规模的一次,从大明出发的时候,货船就达到了近五百艘。

  在南洋进行了一部分的交易,又到了印度那边进行了贸易,最后跟着舰队抵达欧洲的货船,还有两百二十一艘。

  在南洋和印度的贸易,获利就超过了五百万两,并且收获的都是黄金和原材料。

  朱棣为了西征厉兵秣马,除了人力,并没有损耗大明的力量,靠的就是与南洋的贸易。

  这次朱瞻基直接去了欧洲,虽然贸易的船只不到一半,但是……获利远远超过了跟南洋的贸易。

  因为跟南洋的贸易,获利很难超过一半,许多贸易的商品,为了扶持那些国家,甚至是薄利,白送。

  但是,远航几万里,抛开了中间商,大明直接到欧洲贸易,这所有的利润都是几倍,几十倍的翻,赚的自然是盆满钵满。

  朱瞻基在此前的书信汇报中,一直只是说获利不少于南洋贸易,但实际上的收益高的多。

  只是粗略计算,这次大明光是运载金银的货船就用了十二艘,,运载羊毛,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