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87章:负债累累的帝国政府_唯一战胜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行修筑。

  自民国到中华帝国,自辛亥革命到1924年的13年中,中华帝国已经陆续建成了15万公里的铁路。

  其建设速度之快,简直骇人听闻。

  基本上是全民修路,而资金大多都是中华帝国向银行贷款修建,同样有一部分是募集铁路债券修筑,还有一部分是民间资本修筑。

  但大部分都是政斧出资。

  此时中华帝国政斧,已经是负债累累了,但政斧却依旧能够坚持下去,因为政斧能够发行钞票。

  但负债是客观的事实。

  对于这些债务,中华帝国政斧是有信心还掉的,因为此时欠债的是政斧,而国民还未进行大规模的透支消费。

  一旦国民进行透支消费,那么铁路系统就能源源不断的收到效益,那么还清这些债务是很轻松的。

  等国民消费透支到一定程度时,中华帝国也通过繁荣时期的铁路运营的利益将债务还得七七八八。

  就算是还不掉也没关系,等国民透支消费到一定程度,国民就欠银行很多钱,到时候经济一崩溃,等于是国民欠政斧很多钱,政斧可以用这些透支掉的钱,来建设一些收益小于投入,但却又不得不建的工程,或者直接和其他国家开战,到时候这点债务不算什么。

  纵观中华帝国经济发展,前期是政斧在透支消费,把大量的钱投入到基础建设之中去,从而给国民创造大量的就业。

  这种模式理论上可以无限持久,只要通过不断的发行钞票就行了。

  这也是后世中国所采取的一种模式,但这适用于初期,当建设到一定程度时,政斧就要发行大量的钞票来维持运转了,也就是增加铸币税。

  但中华帝国此时并未增收太多铸币税,而是向银行借钱来建设工程,银行的钱是从国民储蓄中的钱抽出来的。

  尽管银行的钱进进出出,一百块钱甚至可以反复贷款给一百个人,但毕竟是有个限度的,随着经济的增长,银行准备金也是要不断的增加的。而且银行不是只把钱贷给政斧,还有投资商及国民贷款等等。

  因此到了1924年底,中华帝国中央政斧已经无力维持这样的透支建设政策了,就算是1924年,帝国中央政斧已经不得不增发50亚元的铸币税来维持这样的透支建设政策,总的来说,已经很勉强了。

  这时候,接力棒要递给国民消费了,否则经济将会崩溃。如果要维持不崩溃,只能大量增发铸币税,或者让国民消费继续带动经济。

  中华帝国的计划,就是将接力棒交给国民消费。

  两者都要发行大量的钞票,但这是有所区别的。

  国家发行铸币税,等于是印票子给政斧花,那么这些钱等于是直接从国民口袋里掏,这等于是‘无差别攻击’。

  而贷款给国民消费,等于是印票子给国民花,国民口袋里的票子虽然会同样贬值,但他们手上有银行贷款给他们的票子,而这些票子造成了大量的商业活动,使得市场变得非常繁荣,这样企业也就要扩大员工数量,也就拉动了就业岗位,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得整个国家的国民都有工作,而这时就算是票子贬值了,但他们的工作酬劳同样会上涨。

  (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