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五章 终于到京师_大顺小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行马车,还有马车两边的人。

  那些老妈子、仆人们感受到这种目光,徒步赶了十几里路的疲惫骤然消散了,一个个挺直了腰,昂首挺胸,像庙会里出巡游街的观音扮相旁的侍者,庄严肃穆,高人一等。

  “荣华富贵动人心。”曾葆华感叹道。

  岑国璋却想得更多,“权力带来的荣华富贵,终将因为权力而烟消云散。”

  曾葆华猛地转过头来,直勾勾地盯着岑国璋,过了许久才轻声道:“这世上,没有什么是经久不衰的。”

  两人不再做声,各自想着心事。

  他们在途中船上彻谈时,基本达成了共识。皇上在收拾完乐王之后,下一个目标应该是以昌国公为首的勋贵群体。所以说,昌国公如今的似锦繁花,在有心人眼里,像极了回光返照。

  到了崇宁街,载着玉娘等人和行李的马车,自去豫章会馆,载曾葆华行李的马车自去曾宅门上。岑曾两人乘坐的马车,连同随从坐的两辆马车,继续赶路,直奔皇城东安门。在那里验过堪合文书,两人结伴走了一段路,便拱手告辞,分道扬镳。

  黄昏时分,交完差事的曾葆华,回到家里洗漱一番,换了身衣服,又匆匆离去,直奔恩师昱明公在城里的府邸。

  “...,老师,这些就是学生与岑益之这段时间接触,以及这次在途中所谈的精要。”

  “此子果真是文武兼备啊,不仅精通经济理财,还熟悉兵事,难怪考了秀才就不再科举了,想必杂书看多了,经义都读不进去了。”王云笑呵呵地说道。

  “老师说得没错。学生与岑益之相处过一段时间,四书五经,怕是只有一本《孟子》他勉强读得半熟。岑益之有回开玩笑说,他现在的学问,考秀才都够呛。”

  “半本《孟子》?陈朝宰相李元普自诩只读了半本《论语》,还不是成了开国辅运功臣,一代名相,留下半本《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老师不嫌弃岑益之读书不精?”

  “景朝年间,禅宗六祖慧能,拜在五祖弘忍门下学佛义。六祖不识字,在五祖门下熏陶数年,能悟得佛理,做下流传千古的偈诗。”

  曾葆华马上接言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确实比神秀和尚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更见本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听你讲岑益之的过往诸事,还有他的诸多言行,我居然有这么一种感觉。或许,他其实已经悟道了。”

  曾葆华吓了一跳。

  老师一直追求的就是能够明悟这天地的大道,彻底搞清楚万事万物的本源。当年在龙泉驿,他苦悟了十年,才勉强算是悟到半点。现在突然说,一位秀才居然已经悟道了。确实有些匪夷所思。

  “老师,你说岑益之已经悟道了。”

  “可能。否则他不会如此豁达空明,直指本质。只是这悟道,有些人是知道自己悟道了,有些人悟到了却不自知。”

  曾葆华有点明白王云所说的意思,也听出老师的爱才意思,不由一喜。他和丘好问两师兄弟的意思很默契,就是希望老师能够收岑国璋为弟子。

  怎么说呢。两人觉得,要是师门有这么一位师弟,遇到再奸诈的对手,对付起来都心里不慌。读书文章聪慧是一回事,人情世故练达又是另一回事。

  王云捋了捋胡子说道:“国子监祭酒敬堂先生丁忧守制去了,我自告奋勇,向皇上讨了这个差事,兼署国子监祭酒。我要好好看看这个岑国璋,是不是有你们说得那么好。”

  继续求票求收藏!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