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53章 转业安排_重回80当大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号工程”,也就是国家在这一期间最重要的科研攻关项目。

  顾骜听包处长说的时间点,大约是60年代末,就知道他指的是“两弹一星”了。

  或许是来“应聘”的人太少,加上顾骜也算体系内的人了,不太保密的信息都能听。包处长闲得发慌,居然就摆龙门阵、卖弄起当年的见闻来:

  “当时,两弹中的核弹,是二机部专管,跟我们没关系。导弹本身的制造,有兵器工业部,所以咱一机部就剩下给弹道导弹做配套。

  那时候国家没有弹道导弹核潜艇,所有核导弹都靠地下发射井。核战备的地下基地,就要配备战时的制氧设备。国家要求上六万方级别的大制氧,但当时国内只能造到三万方级的。

  咱现在的局长,十年前还是热工所所长,就带我一起去钱氧,连考察带找外援带攻关,住了好久。最后还是邵工有办法,不愧也是交大的高材生,搞热工机就是有一手!几个月都没怎么睡觉,硬是把六万方的图纸整出来了——这种为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怎么能……”

  包处长叹息了几声,已经说不下去了。

  他的例子,顾骜大致上能听懂。

  大制氧设备这玩意儿,就跟一般工业文上看到的大化工案例差不多道理——40万吨大乙烯肯定是比20万吨的要产率高、单位能耗低;80万吨大乙烯又比40万吨牛。

  分离空气的设备,也是6万方制氧机单位产出的耗电量远低于3万方;12万方、15万方进一步牛逼。

  而在冷战时期,备战核大战时,为了确保地下核基地存活能力,配套大制氧是必须的。

  因为水和食物容易战略储备,而氧气不可能全部靠钢瓶灌装储备,那完全是杯水车薪。一旦地表大气被核打击污染了,没有大制氧设备的地下基地根本撑不住。

  ……

  包处长跟顾骜聊了这么多往事,都聊出点交情来了,面试自然也没必要认真进行下去。

  说了些希望顾骜到了外事局后、为国内的技术/装备出口做贡献的勉励言语,包处长就把接收意向函和别的文件都盖了。

  习惯了后世上市公司、外企缜密hr面试制度的人,或许会对如今的作风感到瞠目结舌。

  但在包分配的计划时代,产业类的机关以及大型央企、国企,就是这么用人的。

  哪来的什么一面二面三面,看你顺眼是自己人,直接就用了。

  何况顾骜只是来当实习生的,又不是转档案拿编制。

  “这就可以了?”流程走完后,顾骜自己都觉得太顺利了。

  “你是来干活的,又不是来争待遇的。我们欢迎都来不及呢。”包处长显然心情不错,什么话都跟顾骜说,

  “要是给我们塞个在东欧当过大使的人,来按待遇养老,那才叫苦呢。你们外交部的级别,出了名的高配。大使级别比我们局长还高,这不是请人来干活了,是请个老爷回来供着了。”

  顾骜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是高端廉价劳动力呢,工资都不用发,最多给点外勤津贴。各部门不欢迎才见鬼了。

  也怪一大早的茶话会级别太高,看到的都是大人物,害自己白担心了。

  重回80当大佬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