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3章:张九龄(上)_三国视频君:开局盘点十大猛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

  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

  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

  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公元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然而,张九龄和姚崇意见并不总是一致,过了三年,开元四年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

  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并不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

  张九龄出入岭南,也走过这必经之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

  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广州已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

  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张九龄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

  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

  路修成之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

  “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

  由于梅关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

  宋代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岭路对他们来说是最快捷便当的通衢大道。

  张九龄居家时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成知己。

  开元五年夏秋之间他与王履震联袂来到广州,写下《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诗。

  开元六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返京时,王司马一直送到大庾岭上,到京后,张九龄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

  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

  开元七年,张九龄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又升迁为司勋员外郎。

  开元九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

  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张九龄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