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7章 灯塔_洪武生存指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靠。

  不仅如此,朱塬还计划在两条灯塔网络上都布置救援卫所。

  外海船只同样可以发送烟火信号,只要接到信号,相关卫所必须主动赶往救援。

  这年代出海远行是怎样的一个危险程度?

  首先,随着朱塬近期越多的了解,也逐渐意识到,海运动辄漂没三成以上,明显夸张。

  但,哪怕只算一成。

  损失一成粮食的背后,还有明显被很多史料刻意忽略的一个问题。

  人呢?!

  朱塬计划一次运粮20万石,押送士卒民夫需要1万人次。以此类算,想要达到元廷300万石级别,押送士卒民夫就需要15万人次。

  按照粮食损失比例,再考虑一半人能够被救起,剩下半成,每年也相当于损失7500人。

  注意,之前是‘人次’,之后是‘人数’。

  还是按照朱塬的规划,三万人,每年往返两次,顺利的话,可运粮120万石。要达到每年300万石,很好计算,需要一个7.5万人的团队。

  于是,人手损失,恰好还是一成。

  表面上看,每年损失一成的人手,似乎也不多,但,运粮不是只运一年,元廷之前运粮元惠宗至元年间开始,直到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亲元势力相继覆灭,持续了大半个世纪。

  不说几十年,哪怕按照10年计算,7.5万人的运粮团队,每年损失7500人,十年之后,理论上最初的7.5万人,要全部换一遍。

  因为,都没了!

  这样的危险系数,可以想象沿海居民对参与北上运粮的抗拒程度。

  大明给不出元廷那种相当于粮价本身两倍以上可以让人忽略生死进行冒险的高额运粮脚价,实际上元廷自己也给不起,后期海上粮道的迅速崩溃,根本还是财政上的无以为继。

  那么,朱塬能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给海上运粮团队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

  不说什么悲天悯人的漂亮话,最简单的逻辑,安全得到最大保障,不再让参与者觉得下海就是九死一生,那么,所有负责运粮的士卒民夫,上上下下,也会更加协同一心,发挥最大效率,把整件事做到最好。

  并且,可持续。

  只是与几位吏员工匠初步讨论,还是花了大半个时辰,打发他们各去执行,朱塬站在门口看了看天色,应该是下午的四五点钟。

  又一天即将结束。

  见朱塬处理完事情,左七和黎圭一起带着一群人过来,是柳老七一家。

  显然等待了不少时间。

  柳老七和柳家三子一起把自家五个孙子都带了过来,让朱塬过目。最小的男孩才三岁,被一个眼神很是灵动的小姑娘牵着手。

  朱塬问过几句,确认柳家三兄弟的长子年龄都足够,最大十三岁,最小七岁,都是适合就学的年龄。

  至于其他。

  比如某个带着弟弟的柳家姑娘,是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