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1章 铁·币·瓷_洪武生存指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每年铸币数百万贯,如同宋时那般,也就等于多出价值数百万贯的资源可用。

  想要开创千年未有之盛世,资源总不嫌多。

  为此,老朱已经计划将银币列入其中。

  这也算开历代先河。

  当然,金币不行,还是某人的建议,打算作为国家储备,以待将来。

  会议室内,杨思义施礼过,送上一份拟好的奏章:“祖上,此乃臣与单大人商讨后做出的铸币……方案。”

  老朱把朱塬的那份‘述职报告’印了许多份发送给众臣,要求满朝文武学习其中格式,还打算在第一期《大明月刊》里刊印一部分,广行天下。这次,关于大明中央银行,之前交代杨思义,也用了来自某人的‘方案’字眼,上有所好……下面能怎么办?

  老朱接过奏章,指了指面前长桌:“你也坐吧。”

  杨思义看了眼会议长桌,还有单安仁不自在的模样,稍稍迟疑,来到另外一边,与单安仁对面坐下。

  面面相觑。

  老朱已经在飞快浏览奏章。

  大明中央银行成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铸币。

  大量铸币。

  老朱让杨思义和单安仁筹划的就是这个,看眼前这份奏章内容,两人商讨出的方案也很简单,就是把宋朝非常成熟的钱监模式重新捡起来。

  其中还附带了诸多表格,列举了宋朝钱监的一些资料。

  宋朝钱监,并不是集中在汴梁或杭州,而是分散全国各地,最多时,全国有二十多个钱监,每年铸币数量最高接近600万贯。

  这也是老朱期待的目标。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主要是元朝热衷发行纸钞,压抑铜币,导致金属货币体系整体废弛长达百年,因此,理清宋朝的钱监模式容易,但想要落实,关键还是人,只是足够多的匠人,就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培养。

  浏览完手中的奏章,老朱重新翻回其中一页,示意给下方杨思义两人道:“这铸造银币的方案,参照铜钱的七成含量可不行。铜钱是小钱,其中锌锡也不便宜。而这银币可是大钱,一两在偏僻之地可是能买了一亩田的,你给七钱,害的可是朝廷信誉,百姓也难认可。呵……就像俺早前定那400文算一贯的比例,百姓不受,尔能奈何?”

  杨思义想了想,试探道:“主上,那……用九成?”

  “什么九成,就给十成足银,”老朱道:“俺知尔等心思,此举可为朝廷赚取差价,然则,若是信用毁了,百姓每不认你这钱,还赚个什么差价?”

  老朱这么说,杨思义和单安仁对视一眼,只能一起点头:“臣,遵命。”

  至于……

  恁多的白银从那里来,反正,大伙尽心就是。

  老朱其实也明白这个问题,翻了翻杨思义奏章中涉及银矿的部分。

  大明当下版图内,参照宋元典籍,能够确认的银矿数量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