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靖难之师12_天赐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负责前方指挥的张玉向大家介绍着这次明军的兵力及行军情况:“朱允文听了黄子澄引见,拜李景隆为帅,于德州合兵五十万,现已进住河间,不日即将兵临城下。”

  众将皆是面有忧色。前有李景隆五十万兵马,后面明军进逼永平,腹背受敌,以己方区区数万之众,这仗怎么个打法?

  燕王朱棣将众将神情全都看在眼里,听张玉讲罢,突然放声大笑起来,似乎宽心大放的样子,道:“诸公多通兵史,可听闻过纸上谈兵的故事么?李九江(李景隆小名九江)膏粱小子,寡谋而骄傲,沉迷酒色未常习兵,非我灭他威风,此子赵括第二也!朱允文把五十万大军交给此人,自然是送来让我等坑杀的。”

  李景隆从前带兵多于南方,北平诸将很少有人与他打过交道,自然不知他的底细。朱能便道:“王爷,纵然李景隆此人草包,可他拥兵五十万,手下不乏能征善战的大将,我们万万轻敌不得。”

  朱棣自然明白,单凭自己几句话是无法打消部下的顾虑,便说:“诸公对李九江不很熟悉,本王却与他结交很久了,而且对他平日带兵彼为关注,所以才有刚才的一番话,并不是故意诋毁于他。李九江领兵不治,智信不足,气盛刚愎,仁勇俱无这些缺点我们暂时放在一边,不去考虑,就说他带着的五十万大军。明军多年以来派系林立,内部很是复杂,想必诸公心中都是有数,这五十万大军是齐泰东拼西凑起来的,里面还有刚刚战败的耿炳文手下,真正属于李九江的嫡系并没有多少人,这都是由于李九江根基不深,并无十分突出的战功决定的。这样一只队伍要求统帅它的将领要有很高威信与指挥才能,而这两样正是李九江所没有的。这几日前面探子带回的消息讲,李九江的队伍军中喧哗,金鼓无节,骚扰百姓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正说明了刚才我讲过的一切。可以说,这只队伍并不好带,由李九江带了也并不可怕。”

  众将都是行伍出身,对朱棣所讲自然心中有数,便纷纷点头。

  朱棣又道:“李九江无功而位重,自然部下不服,但是以他的秉性只怕还不自觉,反而要趾高气扬起来了。现在朱允文给他的权力有多大,助长他的贪心便会有多高,如果他急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只怕便不能将眼前的危险看得清楚,犯下急于求功毛病的可能会很大。”

  望着手下诸将面露喜色,朱棣也是信心十足,他起身来在窗前,望着窗外道:“当日就在这间屋里,飞龙弟于我促膝长谈,共议起兵大计,就曾建议我腊月动手。如今北平早寒,南兵衣单而怕冷,再加之兵无余粮,马无宿草,如果一战不胜,再战则衰,焉能久长?”

  虽然起兵以后孟飞龙并不在大家身边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