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7章 唱和_万历新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务不重,除了史书修撰类,也没什么考核,翰林们在翰林院仍要继续学习——称为储才养望。

  这望是怎么养起来的?例如罗万化同学在皇帝首次御经筵的时候表现一把,声望加十。在大阅京营时候,表现了好几把,声望加五十,因为嘚瑟的有点大,又降了二十。——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吧。

  听王国光这么说,在座诸臣都看向朱翊钧。朱翊钧也要给东阁大学士几分面子,就点点头说好。

  这下子翰林们都从戴洵被皇帝叱骂的低落情绪中摆脱出来,如同惊蛰后蠢蠢欲动的虫子,个个搜肠刮肚,打叠辞藻。

  一会儿工夫,多个翰林献上诗词若干。朱翊钧看了,确实是有水平,反正自己是写不出来。

  这古往今来,以边塞诗为主体的战争诗歌,描写的多是将领,偶有士兵表述,类如“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同情士兵的还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类反映士兵不应该打仗的反战诗歌,今天肯定不能用。

  朱翊钧在场,翰林们做的算是“御前应制诗”,首要的就不能有负能量的东西:给皇上作诗写士兵,先来一句“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纯属活腻歪了。

  第二个要求还要有富丽堂皇之气,简言之有皇家气派。例如“报君黄金台上意,但携玉龙为君死。”又是黄金又是玉龙的,就叫皇家气派。反之来一个“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还是不想好好活。

  这种命题作诗很是考验诗人的临机应变能力。朱翊钧翻看交上来的诗稿,见罗万化和王国光写的出类拔萃,就从身上拿出两个玉件分赏二人,另外许了献诗翰林每人二十两银子的赏赐。

  连作诗、品评加赏赐,时候已近酉初。朱翊钧听操场上响起了喧闹之声,就看向戚继光,戚继光向朱翊钧点头示意。

  朱翊钧长身而起,笑道:“诸卿之诗词善矣,而朕无一句和之。不过这士兵现在所唱的,恰为朕日前所作,一起去听听如何?”

  王国光等众臣面面相觑,还真不知道皇帝会写词。大明历代皇帝都有诗歌传世,但说实话,水平都不怎么样。唯独仁宗《江楼秋望》中“落雁过前浦,浮鸥傍浅沙”还带点意境,被文臣和翰林们高看一眼。

  现在皇帝真.毛都没长齐,居然也学做词了。莫非快到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了?众臣一边嘴上颂圣,一边心里揣测,出了军帐,往操场走去。

  待出了兵营,就听见大操场上此起彼伏,好像是各小方阵在赛歌。唱的曲调奇怪不说,还特别的平,简而言之像是士兵们把口号加了些婉转:

  “皇明立铁军,招来厮杀汉!手把钢刀杀胡狗我等最敢战;从军得出身,爹娘国家管,要想战时少流血平时多流汗.”

  声音是嘶吼,却因每一个唱这词的人都投入了他的全部情感,这令翰林官不屑一顾的唱词显现出来的,是直击人心、震撼灵魂的力量。

  众人听这方阵唱到:“皇帝赐我衣,百姓给我饭,我是皇明第一军,杀虏的好汉!.保护妻儿不受辱,保着家国社稷安!”

  王国光和翰林们听了,心里五味杂陈。要说这词的水平,啥也不用说了。但他们写的任何一首词,让优伶歌女唱之则可,放在这大操场上让这些兵唱出来,照样啥也不用说了。

  这边方阵唱完了,另一个方阵声音起来了,听他们唱道:“皇明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半拉半拉的来,老摩很痛苦。但这个时间点,已经尽力了。谢谢!

  又及:咱当兵的人是有些尴尬,老摩已经改了,但是改之后把原来的评论给顶掉了,抱歉。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