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4章、信使北去_雇我吧崇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四十年之久的顺河,不知何时忽然河水暴涨,现在又恢复了大河模样。

  这样一来,虽然对山海关本身的城防没有太大影响,但对要一路北去的信使来说,可就成了大事了。

  毕竟,三四十年都不是大河了,船工、船家早就没有了,这过河岂不成了问题?

  这下,别说吴三桂,就连祖大乐都急了,在那里恼怒地直跺脚。

  信使不能成功送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不能再像来时那样回去了,这才是让他感到恐慌的事情。

  因为追着屁股撵来的悍将刘宗敏和他的十万大军,那可都是一旦开动起来,走到哪里沿途都是要鸡犬不宁、村村寨寨灭顶的啊!

  这种时候,他就是一个过客,可不想与这样的魔头撞面……

  一番忙乱过后,三批信使只好全部换人,换上不怕水并且能凫水,同时还要吃苦耐劳,能言善辩的,照这个标准去找,一时间还真不容易凑齐。

  好在两万大军到底人口基数大,折腾了半日,总算凑齐了人数,结果又发现整个大军,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用作浮游的皮囊。

  无可奈何之下,吴三桂只好开始打祖大乐的主意。

  因为,祖大乐虽然是汉人,但整个随行却九成都是护卫的满清鞑子兵,几乎人人都有一大一下两个皮囊。

  大的皮囊,平时不用,就压实绑在马屁股后面的行装中。

  小皮囊,则每天都是灌得满当当的,走哪儿带到哪儿。

  “二舅,请你从随行的鞑子那里周济几个大皮囊给信使,以便他们万一无法过河时之用。”

  吴三凤虽然不满吴三桂的做法,但他执行吴三桂的军令起来却还是不折不扣兢兢业业的。

  祖大乐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派出信使对他而言,也是头等大事,倒也推脱不得。

  终于凑齐了所用皮囊,三拨信使,这才又重新出发。

  不过这一次,在首尾相衔的三批信使中,却多了一个吴三凤。

  而且,这还是祖大乐出的主意。

  他的理由倒也合情合理,说什么这次乃是山海关及其关宁铁骑方面派出的第一个正式信使,马虎不得,也出不得事。

  所以,既然原本不在考虑之列的大河,现在也成了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再像从前那样独独派信使让他们自己做事,恐怕就不行了,必须还要跟过去一个能够管事甚至临机定夺之人。

  如此一来,吴三凤便成为祖大乐嘴里的这个不二人选,被吴三桂派到了这批信使中,担当最后拍板之人。

  当然,现在还不用他亲自充当信使去面见多尔衮或者什么人。

  只有当一切有了眉目,他才有可能作为吴家这边重要人物来出面。

  对于这点,吴三桂还是很清楚的,而且也不含糊。

  跟着最后一拨信使,吴三凤与西去回程的两万大军分道扬镳,拨转了马头,一路径直向北而去。

  吴三桂对他这个大哥还算不错,随行的,不仅有一个通晓满语,而且对边关之事都了然于胸的幕僚。同时还有一百八十人的亲兵营悍卒随扈。

  这一日,行到顺河附近,果然是还未近身,便远远地听到了水声拍岸的巨大动静。

  虽然忧虑怎么过河,但这条绵延数百里长的顺河,却在吴三凤的幼年乃至成年期中,都曾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

  那时,这条大河虽然不时断流,而且已经呈现长年累月的半干涸状态。

  但在山海关那一段,却还是莫名总有半人深的水泊,让他因此度过了一个与大河相伴,并且在其中摸鱼摸到夜里做梦都会笑醒的美好记忆。

  只是,在顺河的下游这段路程里面,却是他不熟悉的河段。

  吴三凤就这样带着一种莫名五味杂陈的心情,亦步亦趋靠近了大河……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