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5章 橡胶风暴(一)_1901铁血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月前买的少了。

  “我的斯尼王也涨到了1390银元,跟你们说吧,半月前我又抢到三股,当时是1120银元,哈哈哈。”杨寿山得意道。

  这些人接着就聊该怎么花销,是不是去包个舞女,报纸上中国政府的警告早被他们抛在脑后了。

  此时,交易所里边,扬着钞票想买橡胶股票的散户,如同过河之鲫,推不开搡不开的,很多人的衣服都撕破了。

  两天后,KotaBahroe橡胶公司的股票,在怡和洋行旗下的股票公司发行,外滩大半夜就排出了长龙,一开盘十万两白银面值的股票直接卖光,人们疯狂抢购,一下子认购了160万两白银。

  财富神话的吸引,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宣传,江浙一带的资本或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上海的橡胶股市之中。

  早在1860年代,洋行股票就开始在上海问世。晚晴洋务运动兴起,有了中国人自己组织的股份有限公司。

  这些公司公开招股,发行股票,股东投资于公司,持股票以明其权利,并可以自由转让,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公司股票,并发生了股票交易。

  1872年底,第一只华商股票—轮船招商局挂牌,开始交易。接下来,江南制造局、开平煤矿、汉冶萍煤矿公司、上海三星纺织厂等现代工业企业、矿业企业相继发行股票。

  清光绪7年(1881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各种股票市价每日挂牌,这算是第一家中国人的股票交易所。

  当时炒卖风正盛,紧接着,华商、信通等几十家股票公司相继成立,仅仅一年时间,上海滩冒出了几十家股票交易所。

  除了大小官僚、地主、商人,普通百姓也拿着血汗钱,冲进了交易所,妄图一朝暴富。股票交易越来越火,引起了疯抢。

  中国人的抢购风潮是有基因的,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报》所评论的:“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

  就是说,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干什么的,是蒸蒸日上还是面临倒闭,总之你敢发,我就敢买!

  于是,大起大落的刺激来了,1883年10月,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导致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

  当时矿业股票暴跌,形同废纸。于是股市崩盘,股民血本无归,纷纷上天台思考人生。

  二十多年过去了,一茬散户的坟茔上长满了荒草,又一茬散户起来了。

  1908年10月,中国中央银行成立,进行币制改革,发行纸币:银元,同一月,央行金融局在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

  在政府组织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上海人买卖股票,都是到固定的茶馆聚合,洽谈股票交易,这就是所谓“茶会”。

  也就是由大商人何世葆、周韶笙、吴川如、孙子瑜等人成立的平准、华商、信通等股票公司,无数股票掮客活跃其中,没有任何监管。

  政府的证券交易所成立,规定了上市交易的公司的质地和门槛,固定了交易时间,上下午各两个小时,买卖标的分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外国货币等;

  买卖手段为,彼此对做,一经讲定,报告交易所管理人记录;

  行情逐日向同业公布,印送行市单;

  股票佣金,按实价在五折以上者,收1%,五折以下者,收%;

  股票交易均为现货。

  ……

  市场规范了,加上这几年中国工商业愈发兴旺,挂牌交易的股票越来越多,到1910年初,已经达到了两百多家。

  请收藏:https://m.bqg9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